新闻动态NEWS CENTER

售电企业综合能源服务转型路径

发稿时间:2022-09-23

1.以新建工业园区作为重点布局

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、经济开发区数量超 300家,各类省级产业园区超 1200 家,较大规模的市产业园区 1000 多家,县以下的各类产业园区更是数以万计。而我国 70%的工业用能集中在工业园区。因此,工业园区将成为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的主战场。首先工业园区电力服务消耗量大,有大量的电力需求,是拉动各地经济的增长点。另外,工业园区的用户用能方式多元化,具备形成综合用能增值服务的条件。工业园区配网范围清晰,扯皮少,社会资本进入容易。从另一个角度上看,园区政府可以通过降电价增强招商引资优势,体现改革成果。

根据能源局发布的《关于推进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在新产业园区、新城镇、新建大型公用设施(机场、车站、医院、学校等、商务区和海岛地区等新增用能区域,加强终端供能系统统筹规划和一体化建设,因地制宜实施传统能源与风能、太阳能、地热能、生物质能等能源的协同开发利用,优化布局电力、燃气、热力、供冷、供水管廊等基础设施,通过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智能微网等方式实现多能互补和协同供应,为用户提供高效智能的能源供应和相关增值服务。

同时实施能源需求侧管理,推动能源就地清洁生产和就近消纳,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。在既有产业园区、大型公共建筑、居民小区等集中用能区域,实施供能系统能源综合梯级利用改造,推广应用上述供能模式,同时加强余热、余压以及工业副产品、生活垃圾等能源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。

到 2020 年,各省(区、市)新建产业园区采用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的比例达到 50%左右,既有产业园区实施能源综合梯级利用改造的比例达到 30%左右,具体见图 3。由于既有园区改造成本高,供水、供热等行业存在垄断难以介入,且改造比例相对较小,因此以新建产业园区作为重点布局。

2.将高负荷用电区域作为

从综合能源服务所供能源的市场体量来看,电力市场容量更大,因此我们重点围绕售电市场进行布局,重点在中东部地区。中电联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显示,2017 年东部的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浙江和河北 5 省全社会用电量分列全国前五位,仅 5 省用电量合计 24832 亿千瓦时,占全国的 39%,具体见图 4。河南、内蒙古、四川、辽宁、福建 5 省全社会用电量为 12511 亿千瓦时,占全国的 20%。仅前十个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占全国的 59%,应作为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的重点区域。

3.兼顾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

我国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,适合推进以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为主的综合能源服务建设。特别是青海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省区可再生能源丰富,可以利用大型综合能源基地风能、太阳能、水能、煤炭、天然气等资源组合优势,充分发挥流域梯级水电站、具有灵活调节性能火电机组的调峰能力,建立配套电力调度、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,开展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一体化运行。考虑到目前可再生能源成本仍旧相对较高,且由于其发电具有波动性、间歇性与随机性在接入电网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,建议优先布局用电负荷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地区,兼顾布局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。

4.重点关注北方清洁供暖市场

由于我国北方地区雾霾频发,2017 年 12 月,发展改革委等部委联名发布了《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(2017~2021)》。根据该《规划》,到 2019年,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要达到 50%,替代散烧煤 7400 万吨;到 2021 年,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 70%,替代散烧煤(含低效小锅炉用煤)1.5 亿吨。此外,鉴于北方地区冬季大气污染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最为严重,《规划》要求“2+26”重点城市,到 2021 年,城市城区全部实现清洁取暖,县城和城乡结合部清洁取暖率达到 80%以上,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 60%以上。

而 2016 年,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比例低占总取暖面积仅 34%,发展缓慢。其中,天然气供暖面积约 22 亿平方米,占总取暖面积 11%;电供暖面积约 4 亿平方米,占比 2%;清洁燃煤集中供暖面积约 35 亿平方米,均为燃煤热电联产集中供暖,占比 17%;可再生能源等其他清洁供暖,包括地热供暖、生物质能清洁供暖、太阳能供暖、工业余热供暖,合计供暖面积约 8 亿平方米,占比 4%。

也就是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,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巨大的清洁能源供暖需求。值得注意的是,我国北方地区电力、钢铁、水泥、有色金属、石化等行业仍有约 3 亿吨标准煤低品位余热资源尚未利用。实践表明,工业低品位余热供暖的热源成本远低于燃煤和天然气供暖,在经济和技术上均具有较好的可行性。想要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的企业,可以先进军大宗工业余能余热利用领域,为全面进军综合能源服务领域积累宝贵的经验。


移动端网站